
- 旅游景点
- 传统寺院、遗址
- 金井山城
金井山城

史迹第215号,长18,845m,城高1.5~3m,
总面积约8.2㎢的在韩国规模最大的山城。

- 文化遗产指定号码及指定日 : 史迹第215号/1971年02月09日
- 规模 : 长 : 18,845m / 城高 : 1.5m~3m / 城内总面积:约8.213k㎡左右
金井山城景点
金井山城建有四个城门与四个瞭望塔。
名胜指南
金井山城东门
- 文化遗产指定号码 : 史迹第215号
- 所在地 : 釜山广域市金井区山41-2
位于金井山主稜线的海拔415米处的山梁上。山顶上的景色出色且易于人们接近,成为金井山城的最佳关门。
据<金井山城附设碑>的记载:“1807年(纯祖7年)的晚秋开始动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东门便竣工”。东门为拱形门,正面三格,侧面二格,八作屋盖构成的单层门楼建筑。门幅为300cm,拱形门高为340cm。
有一个故事源于东莱府使郑显德(1867~1874)致力于东门与西门的重建时期。
当时郑显德为了将两个城门建的完美无缺,决定请最出名的石匠来建设。经四处打听找到了师徒之间的两个石匠。然后让师傅负责东门,让徒弟负责西门。负责东门的师傅野心做鬼欲将西门建的宏伟壮观,但由于徒弟比师傅技高一筹,以精巧的手艺比师傅早一步完成了西门。师傅看到徒弟技术青出于蓝便开始猜忌、嫉妒。因此人们非常厌恶师傅,而对手艺高超的徒弟却是赞不绝口。虽然中间有个小插曲,但据说待他们各自完成东门与西门之后最终还是联手完成了密阳的永南楼。
金井山城西门
- 文化遗产指定号码 : 史迹215号
- 所在地 : 釜山广域市金井区金城洞133
金井山城四大门中唯一建在溪谷的城门。西门的哨楼和形成ㄷ字形的城墙外观坚固美丽,也是与洛东江,龟浦,金海往来的城门。
西门为拱形门,以正面三格,侧面二格,八作屋盖组成的单层门楼建筑。宽4m,长5m,高5m的左右两个敌台被复原。 西门北侧大川川的水门为桥梁式拱形,宽约2.5m,高约3米,由三个水(宽约230cm)组成。这种水门是金井山城中独一无二的, 想到在天然要塞-峡谷建立西门、水门的祖先真是智慧高深。
有一个故事源于东莱府使郑显德(1867~1874)致力于东门与西门的重建时。
当时郑显德为了将两个城门建的完美无缺,决定请最出名的石匠来建设。经四处打听找到了师徒之间的两个石匠。然后让师傅负责东门,让徒弟负责西门。负责东门的师傅野心做鬼欲将西门建的宏伟壮观,但由于徒弟比师傅技高一筹,以精巧的手艺比师傅早一步完成了西门。师傅看到徒弟技术青出于蓝便开始猜忌、嫉妒。因此人们非常厌恶师傅,而对手艺高超的徒弟却是赞不绝口。虽然中间有个小插曲,但据说待他们各自完成东门与西门之后最终还是联手完成了密阳的永南楼。
金井山城南门
- 文化遗产 指定号码 : 史迹第215号
- 所在地 : 釜山广域市金井区金城洞山69
在南门朝北仰望,可以看见姑堂峰的正面,朝南可以看见白杨山。白杨山和南门之间可以看到万德山梁和万德洞。南门为平居式門,门幅290cm,高280cm,陆筑的宽为480cm的建筑。正面三格,侧面二格,八作屋盖的单层门楼组成。南门的上部周边的埤堄于2009年被复原,形态甚为雄壮。
金井山城北门
- 文化遗产指定号码 : 史迹第215号
- 所在地 : 釜山广域市金井区金城洞山1-1
在梵鱼寺西侧1.6km处,姑堂峰以南的主稜线向着元晓峰升起的位置上。
金井山城的四个门当中,属北门最为粗糙。此城门没有拱形的装饰规模也比其他城门小。陆筑上部为正面一格,侧面一格的翼工系八作屋盖的单层门楼建筑。城门的正面宽为250cm,侧面宽为350cm。
城门广场的洗心亭一带为元晓大师讲解华严经的地方,故被称为「华严野」,也是一个为了守护金井山城,梵鱼寺、国清寺、海月寺等寺庙的和尚在此训练的训练场。
金井山城第一瞭望塔
第一瞭望塔位于上鸡峰以北约300m处的海拔650m的生气峰的顶峰。复原成正面1格,侧面2格,八作屋盖的形状,但由于受到台风鹿莎(Rusa)的侵袭被毁坏,仅残存基坛、基石和围墙。
金井山城第二瞭望塔
第二瞭望塔位于东门以南约2.5km,南门以东约400m处的海拔545m的东帝峰上。复原后形状为:齿状凸出的部分砌上围墙,正面二格,侧面一格的人字形屋盖。
金井山城第三瞭望塔
第三瞭望塔由正面两格,侧面一格的八字形屋盖组成,位于东门约1km处的悬崖上,与周围的蝴蝶岩,扇子岩成为一个美丽的风景。
金井山城第四瞭望塔
第四瞭望塔位于北门以南1.5km处的海拔620m的陵线与中城交汇的位置上。复原后形状为:砌上了围墙,由正面两格,侧面一格的八字屋盖。这里是义湘峰的南侧,也是外城的东侧城墙与中城的最东端所交汇的三角点。
金井山城将台
- 文化遗产指定号码 : 史迹第215号
- 所在地 : 釜山广域市金井区金城洞山5-5
将台是为了将军易于指挥战斗而建的将军指挥所。金井山城的将台设在金井山城的中央丘陵顶(海拔475m)处,可以观察整个山城的位置上。
建筑由正面三格,侧面两格的八字屋盖组成。而且没有墙体,只立了一圈的圆柱,以便于观察四周的动态。
据「东莱府志」记载,将台于1703年(肃宗29年)建立,但在“舆地图”和“釜山古地图”上也发现了将台建筑图,以此推测将台的存在可能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期。
经中央文化遗产委员考证,于2009年5月25日的“金井区民之日”被复原。
地址
以北门为标准-位于梵鱼寺至北门的登山路约1.6km的地点。(乘坐老圃洞行一号线地铁在梵鱼寺站下车后乘坐循环公交90路)
由来
虽然文献里没有记载从何时起在金井山上砌城,但通过南海岸与洛东江下流地区外寇侵略不断的事实来看,早在新罗时代就有可能已经存在。但这只是一种推测,无从考证。
现存的山城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所得来的。首先是根据庆尚监司赵泰东的建议,在肃宗29年(1703)东莱府使朴泰恒与yiya一起搭建,然后肃宗33年(1707)由东莱府使韩配夏新建了中城;最终在纯祖8年(1808)由吴翰源重建了倒塌、荒废的山城。
不仅如此,山城还在日本统治期被日寇损坏、废墟化。在1971年被指定为国家指定史迹后,花费2年的时间复原了东•西•南•北门,至今复原工作仍在继续中。